12月7日晚,应amjs澳金沙门线路邀请,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前所长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院士做客“科技人文讲堂”,在东区活动中心五楼报告厅给科大师生们带来《为什么要倡导科学与人文的结合?——我个人的一些体会》主题报告。现场气氛热烈,师生们慕名而来,聆听周忠和院士的精彩报告。本场报告会由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、amjs澳金沙门线路前执行院长汤书昆教授主持。
周忠和院士首先从自身经历谈起,学生时代广泛的课外阅读带来了“科学共同体”、“科学范式”,以及“证伪主义”等新鲜名词,有助于他运用哲学思维去探讨学术前沿问题,并开始广泛撰写各种科普文章,将科技与人文结合起来让他受益终生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:“科技创新、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,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。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,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,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”。周院士认为,科普文章是典型的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成果,科普唯有以人为本,寓教于乐,勿忘真、善、美,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。科学与人文的结合,能够让人感受到科学之美。同时科学又不是万能的,它需要受到科学伦理的约束,只有重视科学与人文精神结合的科普才算是成功的科普作品。
古希腊时代,科学蕴含在哲学中,以自然哲学形态存在,科学与艺术、技艺、宗教似乎是融为一体的。中世纪宗教信仰代替了科学理性,禁锢了人性,文艺复兴衍生了科学革命与宗教改革。中国传统“轻自然教育、重人文教育”,但功利主义或者实用主义深刻影响到我们的科学活动,缺少人文的精神。现代中国社会,一方面,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发展社会氛围;但另一方面,由于文化历史的因素,科学文化不是我国的本土文化,先天不足,科学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。想要改变人们对科学的认识,离不开人文教育。
周院士强调,我们应当勇于担起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责任。科学共同体要一直遵循共同的行为规范,同时要有勇于创新、包容失败、不畏权威、尊重事实、重视科研诚信、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。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,不仅仅只是改变生活,还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;不仅仅改变了我们看待外部世界的方式,也改变了我们对人类自身的认识。而脑科学、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涉及敏感的意识、宗教、心理学等方面,又为科技人文提出了新的伦理问题。科学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过去,人文引导我们走向未来;人文帮助我们反思人类文明的历史,科学帮助人类创造未来。周院士总结道:“如果打比方,社会是车,科技是发动机,而人文是刹车与方向盘。”
报告结束后,周院士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。面对大家提出的问题,周院士一一耐心解答,并给科大同学们提出了学习科学的方法和建议,希望同学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。本场报告会作为amjs澳金沙门线路主办的“科技人文讲堂”之一,深化了同学们对于人文的思考,也带给广大师生对于科学与人文结合的新启迪。
周忠和院士,1965年生,江苏江都人,2010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,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,进化生物学及古鸟类学家、孔子鸟化石的发现者之一。1986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,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,1999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系博士学位,同年入选中国科学院“人才计划”并回国工作。周忠和院士不仅在脊椎动物的进化,特别是早期鸟类的系统发育、分异辐射、飞行进化、功能形态、胚胎发育和生态习性的分异等方面取得了若干突出的发现和成果,推动了我国在中生代鸟类研究领域的工作,并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当今国际该领域最重要的地区之一,担任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,曾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前所长(2008-2018);而且也投入大量精力从事科技史、科技考古等领域的科普创作,曾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二等奖(2003),接替刘嘉麒院士出任新一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,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。周院士曾应我校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邀请做科普报告,一贯关心支持我校amjs澳金沙门线路加强科学与人文结合、服务于师生教育和科研前沿等“新文科”建设发展。
(图/张瑞 文/张怡琳)